但在二○○五年,這神秘小國,卻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焦點,從《紐約時報》、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誌、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BC),到日本NHK,一年內超過兩百篇的報導。他們熱切的討論著同一件事:這個小國的施政主軸——「國家快樂力」(Gross National Happiness,GNH)。GNH成了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眼中的「新」觀念,諷刺的是,不丹默默推動GNH逾三十年了。
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在去年七月所公布的研究「世界快樂地圖」(World Map of Happiness),不丹的快樂,在全球排名第八。不丹人均國民所得僅一千四百美元,卻比人均所得三萬一千五百美元的日本高出八十名,也比四萬一千八百美元的美國高出九名(編按:本文人均所得均為經CIA購買力平價調整。
「他(國王)想了解人民的需要,人民的夢想……旅行回來,他發現,不管是住在首都,或鄉村的人民,都有相同的夢想,就是『快樂』。」內政部長吉莫.廷禮(Lyonpo Jigme Y. Thinley)說,當時,吉莫國王還沒有明確喊出「國家快樂力」的口號,卻已發現,政府該替人民追求的是整體的幸福感,而不光只是物質上的滿足。
原因是許多先進國家,在二十世紀後半,都把發展經濟、提升國內生產毛額(GDP),列為國家發展的最優先要務。以日本為例,在過去的三十年間(從一九七○到二○○○年),GDP勁揚近七倍,但同一期間的快樂程度,根據荷蘭鹿特丹伊斯拉謨大學維恩哈文教授(Ruut Veenhoven)主持之「世界快樂資料庫」(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)的長期調查研究,卻幾乎停滯不前。